創作:王偉健
用木製的星型花盆哉種已經發芽的綠豆,然後以維港的海水灌溉,用石膏填平,最後再插上人工假花。過程中不時用牧童笛吹奏鐘樓的鐘聲。




創作:李俊峰
背著黑色星站立半小時。



創作:李俊峰
裝置作品,在倒置的鐘樓骨架上有
白布
墨水
白膠
和
念天地之悠悠
獨愴然而涕下



創作:李俊峰
全個過程分三部份,第一部份四男四女分兩組,矇著眼睛躺在地上,另一組在他們身上走過,吹奏牧童笛然後默哀。


第二部是四男四女分別用紙條矇著眼睛,紙條上釘上一個小孔以看見景象,然後眾人分兩隊,登上小輪以牧童笛向乘客吹奏鐘樓的報時鐘聲。


最後一部份和第一部份相同,分別在於地上換上黑星旗幟。




創作:呂芷謙
我們穿上白襯衫,上面寫上:
四十八歲,太年輕嗎?
與維多利亞港一起走過最繁盛的一段,
見證著香港的發展,
還不夠歷史價值嗎?
如果我走得快一點,
就能趕上成為香港文物嗎?
我只是一座鐘樓,
只懂沈實的為港人報時與打氣。
如今天星鐘樓快要被鏟平了,
你們還要繼續視若無睹嗎?
十個人砌成一段文章,不停搞動手上的鐘,然後分開三部份靜止半句鐘,給途人盡情「看見」和「閱讀」。
保育鐘樓藝術行動
日期:9月10日、9月17日、9月24日、10月1日
時間:下午3時至5時
地點:中環天星碼頭
民間發起拯救天星行動已接近兩個月,特首辦及政府多個部門於上月20日接收請願信後,至今仍未有正面回應,既沒有爭取時間對可能清拆的碼頭及鐘樓進行應有的紀錄及研究,亦沒有表示可以考慮為未來新海傍設計設法保留丁點痕跡,反而早前更高調邀請傳媒介紹即將落成的「懷舊」新碼頭,以行動展示文化品味,而政府對民間訴求視而不見,充耳不聞,情況令人婉惜。
不要集體回憶,只要集體行動。
我們是一班初出茅廬的年青藝術家,繼上次820拯救天星藝術行動後,我們由9月10日開始,一連四個星期天,假天星碼頭一帶,自發展開持續性的集體藝術行動,以表達對城市環境的關注及喚起更多市民支持保育碼頭及鐘樓,行動亦歡迎市民自發加入。
保留一點點的維港,保留屬於我們的歷史痕跡。
我們選擇持續進行藝術創作,因為目的不單只於一時三刻的「被看見」,更希望歷史保育的自覺性能夠散播出去。
香港人好不容易建立自已的歷史,近年屬於我們生活的痕跡一個接著一個地消失,到底還有多少個歷史據點給我們退守?集體回憶我們已經擁有太多,現在我們出來行動,要求保留天星碼頭及鐘樓這個代表著香港人的歷史建築。
我們入世未深,我們年青,但我們擁有歷史。
參與者
張鐵樑 蔡芷筠 莊楚卿 李俊峰 呂芷謙 李穎珊 曾德平 童昭安 黃雅斯 王偉健 嚴穎嘉
聯絡人: ger 92753902